以减税为核心的里根经济学,信仰的是“降低税率能够促进劳动积极性因此税收总量反而会上升”。该说法虽然一次一次被证伪,反而越来越成为保守派的金科玉律。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或许知道,80年和里根竞选共和党提名的老布什曾指控这种说法是“巫毒经济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曾担任过小布什总统白宫经济顾问和罗姆尼竞选团队经济顾问的著名共和党经济学家曼昆,也曾对这种说法提出反对——还不只是反对,他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第一版中,公开痛骂了这一主张及其提出者,我对书中相关段落翻译如下(您觉得刺眼的那些都不是我的加料:
曼昆《经济学原理》1998年第一版,29-30页
像经济学家一般思维-为何经济学家之间会有分歧-江湖骗子和疯子:
忽悠经济学的一个案例发生于1980年。当时,总统候选人里根的一小群经济学家智囊向他提出了如下判断:广泛的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反而可以增加税收总量。他们声称:要是人民能够拿回他们收入的更大比例,劳动积极性就会增加并导致收入增加。这样,虽然税率降低了,但人们的总收入能够有如此之多的增加,以至于税收总量不降反升。几乎所有职业经济学家,包括大部分其实支持里根减税主张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这种估计过于乐观。低税率或许能够促使人们工作更加努力,这些努力或许能够部分抵消低税率造成的税收总量降低,但没有任何可信证据表明税收总量甚至还能增加。乔治.布什,即另一位80年总统候选人,和大部分职业经济学家看法相同,他把这种(降低税率税收反而会增加的)想法称为“巫毒经济学”。但是仍然,这样的论证对里根产生了吸引力,并左右了80年总统大选和整个80年代的经济政策。。。国会通过了减税案。。。但减税并未增加税收总量。。税收总量下降。。政府进入了长期的赤字财政。。并引起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政府债务增长。忽悠者们可以让专家群体看上去并不像事实上的那样意见一致。。。当经济学界看上去意见混乱时,你应该问一问,这种意见分歧到底是真的,还是被某些把大力丸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来卖的忽悠者制造出来的。
原文对照见此:
http://www.j-bradford-delong.net/movable_type/2003_archives/001370.html
当年曼昆写这本教科书时尚年轻(39岁),或许因为他并未想到自己将来会有那样的政治前途,所以才敢这么写。后来要走仕途,这些话自然就不再出现在后续版本中,他也与那些骗子和疯子们修复了关系,并在有了官方职务后支持小布什政府和罗姆尼出于和里根完全相同理由的减税主张。
但这件事也反映了另一个事实,即在里根之后,职业经济学家无论左右,曾普遍认为“巫毒经济学”的影响将最终过去,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政府的经济政策又会被他们的专业理论所指导。曼昆第一版经济学原理正在写作的时候,正逢克林顿政府加税之后经济反而大繁荣,国家预算出现盈余的大好时期,所以那时对政治涉入不深的曼昆对形势做了过分乐观的估计。
可以想象,1998年是个好日子。经济学家们认为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专业性已经恢复。
只是后来发生的一切,说明还没到不惑之年的曼昆同学太年轻太简单,有时很天真。
后来不断有不厚道的人把这黑历史拿出来和曼昆过不去,所以曼昆在2007年7月专门写了篇博客进行解释。他说,他之前写的这段和他支持小布什政府减税没什么矛盾。他反对的只是“降低税率总税收反而增加”这一技术性判断,但认为减税有其他好处。具体什么好处呢?他说好处在于能够增加就业——毕竟911之后经济不景气,提振就业是应该的。07年7月美国就业情况还不错,他认为这正是减税取得的好效果。另一个好效果在于增加了投资。当然,几个月后马上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很熟悉了——大家终于知道了原来这些增加的就业和投资都来自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尽管,其实泡沫破灭之前看看经济数据的细分也能很容易发现这点。
https://gregmankiw.blogspot.com/2007/07/on-charlatons-and-cranks.html
说起来曼昆毕竟不是Larry Kudlow那样的hack,他是个确有成就的正牌经济学家,所以他后来也写过突破其党派立场的文章。比如他在2016年1月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正确的指出,评价一位总统在经济方面的成就,不能看其任内的经济数字,而该看他具体实施了何种政策。有意思的是,他(正确的)把卡特做为一个执行了非常必要的经济政策但不幸被人看作经济事务无能(主要因任期末尾发生了经济危机)的例子。虽然没有直说,但隐晦的承认了里根时期的繁荣与通胀被抑制实为卡特任命的联储主席沃克尔的货币政策之结果。
https://www.nytimes.com/2016/01/31/upshot/to-grade-presidents-on-the-economy-look-at-policies-not-results.html
只不过那个敢在教科书中直抒胸臆的年轻曼昆早就不在了。今天的曼昆,大致也只能靠插科打诨来掩饰自己在MAGA时代的尴尬——一种既想维持体面,又舍不得放弃党性的两难。当然,这比起直接川起来的其他人,例如Koch兄弟的供养教授Tylor Cowen还是强了不少。但我怀疑,能够直抒胸臆开骂想骂该骂之人的克鲁格曼老师,活得更要痛快得多。
最后介绍我关于阅读美国经济学家博客的两大定律:
1、看曼昆不如看克鲁格曼。2、看Tylor Cowen不如看Brad De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