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说出美国文化人心里话的韩国电影

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奥斯卡奖,是一件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对这部电影,我在大陆或海外的华人朋友们一方面承认其优秀,但也有不少保留之处。但在美国上映后,(我所观察到的)美国本土文化界的反应是非常一致的,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叫好。比如奥斯卡颁奖前一星期,看到了这样的说法:寄生虫不需要靠奥斯卡证明什么,而是奥斯卡需要颁奖给寄生虫来证明自身的品格。说实话,我还没看过哪部影片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因此当时就知道寄生虫获奖是几乎一定的了。

为何美国文化界会给予此片如此之高的评价?简单的说,这部电影讨论了美国当前很受关切的一个话题:(经济层面的)阶级不平等。

但要细说起来又比这个复杂得多。比如,并不像不少人所认为的,美国不存在严重的阶级不平等或者美国知识分子对这类现象认识不足,所以才会被《寄生虫》震撼到。恰恰相反,美国不但存在深刻且不断加剧的阶级不平等,还存在种族、性别、性向等各个方面的不平等问题。美国知识界这方面的问题意识也是世界领先的。相比之下,东亚国家倒是部分由于传统,部分由于种族、文化的高度同质性,对种族、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认识有待提高。比如,《寄生虫》主要聚焦于阶级问题。

或许这恰好就是《寄生虫》在美国获得极大好评的原因。美国政治方面,长期存在一类奇怪现象,即种族议题与阶级议题互相抵消。这一现象原因很多,比如,民权运动以来美国右翼一直通过煽动白人底层民众的种族仇恨来抵消他们对越来越严重的收入不平等议题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白人民众大多生活在泡沫之中,以为美国仍然、永远是那个通过罗斯福新政后构建的经济相对平等,中产占绝大多数的社会——尽管实情已经越来越不如此。

另一方面,好莱坞白人为主导的商业精英所拍摄的电影,满足于通过对种族、性别、性向问题的展现来表现自己的woke,而对经济层面的阶级话题挖掘不深。经常,收入不平等成为种族、性别问题的衍生问题——贫穷是因为受到了种族等方面的歧视,没这个问题的(例如白人、男性)至少能是个生活无忧的中产。换而言之,充分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个人奋斗的美国神话仍然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只是受歧视群体被拒绝纳入这一体系。

这些影片展现的白人群体,呈现高度同质化的特点:绝大多数是普通中产,外加少数富豪。他们之间关系的展现,或者是像阿甘通过老实做人,勤恳工作再加点运气实现阶层跃迁,或者是像《居家男人》(尼古拉斯凯奇主演)中所表现的,中产生活不特别富裕但是也老婆孩子热炕头平安喜乐,一点不比对冲基金大富豪的金钱美女但其实孤家寡人来得差。总之,这些本质上属于励志片,体现的是“历史终结”条件下的美国生活。这种生活中也并非不存在内部冲突,只是这类冲突更多是《大爆炸理论》中Sheldon及其两岸学术精英同学与Sheldon妈妈这种内陆保守民众间的文化冲突。

但也不能说好莱坞不存在展现阶级不平等议题的影片。2018年的喜剧片Sorry To Bother You,2019年的惊悚片Us都是其中优秀典型。但似乎这两部片子都未能火起来,因为可惜的是,他们被当成了仅仅展现种族问题的影片而被忽略了其中的阶级不平等维度。比如Sorry To Bother You中的主角是黑人小伙,他干电话推销,从同事黑人大叔那里得到的秘诀在于一定要和客户模仿白人口音,这是个重要笑点。这些虽然都是种族问题的展现,但这部片子当然首先是关于阶级不平等的。只是白人观众看到这些,很容易会出于思维定势将其归类为又一部关于种族不平等的影片,从而下意识的以为和自己关系不大。

所以《寄生虫》对美国文化界的震撼就不难理解了——不是因为这片子展现了美国没有的东西,而是他展现了美国也深刻存在但好莱坞没能呈现的东西,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这部影片又恰好因为完全屏蔽种族议题,展现的都是社会的标准主流人群又使得美国主流族群人士容易代入——这一点很重要,有些人以为美国人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对东亚社会作为他者的猎奇(就像先前西方人对中国女人要裹脚这一现象的猎奇),这就恰好把事情弄反了。

再加上韩国影片与好莱坞套路不同的独特展现技法,也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我对电影本身技法知识很少,就不多说了。

所以,《寄生虫》在美国获得如此好评完全是情理之中。像以前一样,又有人认为好莱坞是在搞“政治正确”,这是对美国无知的体现。